来源:本站 发布:2015/5/18 隶属于:调研信息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发展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一词首次对外传递出新一代中央领导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和预判。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商业银行是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银行有必要深入研究经济的新常态和金融的新常态,并积极探寻银行未来的经营转型之道。
一、何谓“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是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2009年在一次“探讨危机后美国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的论坛上,提出了这一概念,“后危机”时代“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被视为“新常态”。美国原创意义上的“新常态”,本意是让人们对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经济金融恢复不要抱过高期望,主基调可用“悲观”、“无奈”来概括。
“新常态”,所谓“新”,意味着与以往不同;所谓“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态”者形势局面也。对中国的“新常态”,国外媒体将之称为“Pinormal”即“习近平常态”,中国的“新常态”概念无论在内涵和外延都不同于五年前美国人提出的那个“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特点
1.经济增长换挡。2012-201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0.6%。但从2012年初以来的三年时间内,经济增速一直在7%-7.9%的狭窄区间横盘整理,进入一个较平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
2.经济结构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从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8.7个百分点。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3.经济增长动力改变。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今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旧是“三驾马车”中最大的。与过去30年大不相同,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构逐步转向以消费、服务业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需求结构继续改善。
(二)新常态的长期性和对未来形势的判断
1.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一直以来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由于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少,加之储蓄率趋于下降导致无通货膨胀的资本投入亦呈逐渐下降之势,技术进步缓慢,各种因素叠加影响造成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趋于下降的结果。根据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模型预测:2011年-2015年,我国潜在增长率约为7.8%-8.7%;2016年-2020年,降至5.7%-6.6%;2021年-2030年,进一步缓慢回落至5.4%-6.3%。
2.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和制度的改进。随着新的制度瓶颈出现,未来的生产率增长只能寄希望于更多的创新驱动和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推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将主要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多元的创新,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改革推动与创新
3.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日增。我国以往经济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的,经济发展的粗放特征比较明显,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重,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过去刺激政策导致大量的产能过剩和政府、企业债务,并形成了风险累积,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影子银行”风险……
正如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三不”政策)。可预见,政府未来还会在延续调整经济政策,为增长率的放缓和实现宏观经济再平衡做好准备。可以说,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会减少经济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增大转方式调结构的操作空间和回旋余地,使未来的增长变得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二、新常态下银行对公资产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和内涵
1.新常态下推进银行资产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1)适应目前复杂经济形势的需要。从国际上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可能引发新兴市场大范围的资本流出,日本“安倍经济学”核心是日元贬值,欧洲等经济体经济复苏尚未可期;从国内看,新一轮经济方针确定以“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为主基调,力求改善增长质量,依靠大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弱化,民营经济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兴区域、新兴产业和新兴客户的活力进一步显现;四万亿元投资累计风险不断显现,经济下行、增速放缓趋势比较明显,银行业已进入业务增速回归常态、风险不断积累的转折阶段。
(2)适应国家和上级行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需要。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要求,也是总行党委的长远规划。而就区域经济而言,镇江市政府在2015年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
(3)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收窄高息差,客户的金融意识逐渐增强;“金融脱媒”抢夺大客户,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逐渐提高;互联网金融冲击旧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银行业在支付渠道、资产构成、负债来源等方面讲产生剧烈冲击。
2.现阶段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
(1)以客户为中心。要落实资产供应、产品管理和客户营销三维责任体系,打破部门隔阂,重视客户真实体验。不能还停留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阶段,产出效益要先于业务规模、客户价值先于市场扩张、客户挖掘先于客户获取,实施以提高综合贡献为目的的科学的细分管理与交叉销售。
(2)以市场为导向。要把握好对公“三综合”问题,由综合服务替代单一服务。要提高对公客户体验,通过综合服务模式下的综合营销、综合定价、综合考核,增强“三综合”的系统性;要通过每一个渠道的综合化,提升综合化效果。
(3)集约化经营。在现有体制下,大幅度增加资源投入的可能性不大,要通过结构调整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创新和服务来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加快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
(4)创新驱动。必须坚持以创新的思路解决发展的难题,要把创新意识植根于各项工作之中,重点在营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下大力气。
三、新常态下银行对公资产业务的机遇和转型方向
“新常态”下我国政府的宏观政策进入了局部性、针对性、市场化的调控模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为中国经济提供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采取SLF、降低回购利率等措施定向放松流动性,逆周期财政政策继续加码,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密集出台、营改增结构性减税、工商登记便利简政放权等一些列措施,银行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金融依然还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所以银行对公资产业务的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服务对象,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动,顺势而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抓住行业兼并重组机会。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提出发展要求,重点在于通过市场化机制改革创新来增加供给。《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快汽车、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产业化等九大行业和领域开展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我们可以重点选择拥有核心技术、行业主导地位突出、后续研发能力强、自身实力雄厚、通过兼并能够同自身业务整合形成新的产业集团的企业,为其量身打造并购过程中的融资方案。
(2)抓住先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机会。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产能过剩、成本增长困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高科技企业应是银行未来支持的重点。我们应重点支持多年经营稳健、预期市场稳定、规模以上、综合效益明显的传统制造业客户和项目,积极跟进拥有核心技术、商业运作成熟、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和项目。近年来,镇江市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企业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内涵式发展。
(3)抓住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机会。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朝阳产业,是国家和地区应对雾霾等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重点战略支持行业,行业内公司大多数属于高新技术,高成长性的中型规模企业,是我们调整客户结构,业务转型的目标拓展客户。
(4)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创意文化产业机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日益优化,作为商业银行,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传统文化企业,除提供项目贷款、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产品组合服务外,还开展对其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对以动漫、游戏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企业信贷市场,通过融资租赁、订单融资、保理等产品予以支持。
(5)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会。镇江地区有比较完善成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有以江苏大学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技术优势。近些年来,国家在支持推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国产化方面不遗余力。对于镇江市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航空航天产业,镇江市坚持企业为主体,组织和支持开展攻关,推动企业突破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四、转型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目前全行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发展对外是为了客户,对内是为了员工。只有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坚守四大行的份额底线,才能靠加快发展解决财务资源和员工收入等一系列问题,努力争取和实现员工利益的最大化。
2.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我行的经营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适应,做到“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守牢风险底线,坚持资本节约和经济增加值导向,提高发展质量。
3.处理好人员多与少的关系。一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存量盘活,调整优化员工队伍结构,建立完善员工在岗培训、部门内训、网络学习、脱产培训、跟班培训等制度,打造全方位培训工作长效机制,逢训必考,以考促学,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梳理机关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对照上级行条线考评和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完善评优评先和挂钩奖励办法,加强激励约束。二是优化人员结构。积极拓宽员工成长通道,在全行大力营造“能干事、干成事”的争先氛围,建立各层次和各条线的后备人才库,组建投行、国际业务、项目申报等直接经营团队,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梯队建设,择优选拔一批青年员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建行镇江分行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