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2018/10/10 隶属于:银苑撷英
一本书,一杯茶,一米阳光,一片初心,一本厚薄中等的书,红色的封底,封面上印着一位翩翩少年。书中内容有时如茶香一般清香满溢,久散不去;有时却如阳光一般亮澈心扉,耐人寻味。
书读完了,脑海中却迟迟散不去几个画面:天还没亮的清晨,几个身形单薄的年轻人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坡上挑担、打坝、拉土、犁地,劳累奔波;深夜的窑洞内,一个满身疲惫的年轻人怕影响同伴睡觉,用身体挡住煤油灯的光亮,挑灯夜读;一个高瘦的青年挥汗如雨,卷着裤腿,带领着村民挖泥土、扛石头,终于打出了全村第一口井……
人生会有几个有重要意义的七年,从17岁到24岁,是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懂事的年纪,这是吃苦的七年,更是收获的七年。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是他苦心立志的结果。
别人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摘自《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孟子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大部分北京高干家庭的孩子一样,习近平插队之前几乎没做过什么家务,年纪尚不满17岁,虽然高却非常瘦小。所谓陕北“四大关”:跳蚤关、饮食观、劳动关、思想关,身上经常出现跳蚤叮咬的又红又肿的大包,及其匮乏的新鲜蔬菜加上繁重的劳动任务,甚至遭受无端的非议与“特殊对待”,这关关对当时年纪最小的习近平来说,都太难了。可是正是极端的温度打造坚硬的钢铁,恶劣的环境磨炼真正的品格,顺境使人安逸,逆境让人成长,习近平坚忍,耐劳,从不喊苦说累,年纪最小身材最瘦活却干的最多最好,要知道,这不是一日两日,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七年!
有什么事你能坚持七年并热情依旧不改?工作是每天日复一日的枯燥,可是你无需遭受寒冬酷暑,暴雪艳阳,无需肩扛手提,风吹日晒,你还有什么借口不能潜心工作,用心钻研。作为年轻人,多一点吃亏、摔打,多一点挫折、劳累,只会成为日后工作生活道路上积累的经验,经验最终都会转化为财富,受用终身。
有个针缝的时间就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摘自《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勤奋好学,已经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也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的箱子不大却尤其沉,里面是沉甸甸的知识,是书本,帮他拿箱子的村民都开玩笑的说里面是“金元宝”。不管白天劳动的再苦再累,习近平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有时候脸都被煤油灯熏黑了还在不知疲倦地翻着书本。世人皆睡我独醒,他酷爱读书,热爱学习,勤于思考 ,更是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读书,从政治领域到军事领域,从古典诗词到外国著作,多读书,读好书,广读书,这为习近平日后内心强大的正能量、开阔的视野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习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年轻一代的启示,更应该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这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实践离不开理论,工作离不开学习。只有多读书、勤学习,善思考,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他是再糙的饭也吃的香的习近平,再穷的人也看的起的习近平。——摘自《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性格随和,对人友善,乐观向上,性格直率,善于思考,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一直把自己当成黄土地的儿子,并一直坚定不移地想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经过在梁家河数年的苦难和磨炼,习近平选择了留下来,从各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他作为梁家河的村支书,他赴四川学习后亲自试验并建成了沼气池,既解决了陕北当时老大难的燃料问题又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他创办了铁业社,整个社的规划、管理、分配方法都体现了当时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他创办的缝纫社,解放了妇女的劳动力还解决了村里人的日常需要,一举两得;他打了第一口深井,办了第一个代销店,第一家磨坊,他敢想敢干,能干会干,真正做实事,惠民利民。
在梁家河学到很多之后,他返回了北京到清华大学深造,毕业之后依次在国务院、军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又主动回到了基层,从县到市到地区到省再到中央……几十年的脚踏实地干下来,从来没有脱离过基层的他,从来没有停下过为人民谋福祉的脚步。
联想到自己,不免让我有些惭愧。认真工作并不只是按部就班,不只是不出差错,这是基础却不是目的。为社会做贡献,对别人有帮助,这是我们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我们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进步,就应该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认清自己的位置,时刻告诫自己,不眼高手低,不随意抱怨。只有端正思想,才能做好下一步工作,才能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十七岁的总书记吃苦耐劳,酷爱读书,更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付出了不一定有结果,但是努力了一定会有收获。
合起书本,才体会到这本书的深意:忆苦思甜,方知感恩,埋头苦干,方不负韶华。
(农发行镇江市分行 曹滢洁)
上一则:难忘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