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2018/7/2 隶属于:调研信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家、省、市政府工作部署,镇江银监分局发挥监管引领作用,以强化“阳光金融 普惠三农”服务品牌建设为抓手,促进银行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基本情况
通过“阳光金融、普惠三农”服务品牌建设,引导银行业响应政策号召、完善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创新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积极探索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渠道和路径,促进了一大批涉农经济实体的规模化经营,也实现了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推动涉农经济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城乡融合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至2018年3月末,全市农户已授信5.84万户,授信总额178.81亿元,同比增长56.78%,向茅山老区14个乡镇贫困户发放贷款金额2940万元;截至2018年3月末,镇江市银行业涉农信贷产品种类73个,同比新增29个,镇江市支持乡村发展的信贷产品不断丰富,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为实现“三农”强、美、富的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主要做法
(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监管引领作用。一是强化思想引领。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战略性意义,将服务品牌创建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扶贫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培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经营转型和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二是强化组织落实。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创建组织推进机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阳光金融 普惠三农”三年创建规划,将服务品牌创建纳入年度经营战略发展规划和经营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中,细化实施方案,完善考核机制,持续有效推动服务品牌创建工作。三是强化监管推动。镇江银监分局定期开展创建工作督查,加强考核评价工作,将创建工作与监管评级、评价等工作挂钩,对于创建工作中的不尽职行为,将采取监管措施限期整改。
(二)结合品牌创建工作,夯实金融服务基础。通过落实品牌创建工作,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工作。一是推动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成立专业化团队,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如镇江农商行以三山镇为普惠金融事业部助力“三农”的主要突破口,形成专业团队,强化人员培训,为服务品牌建设工作做好人才储备。二是做好客户基础档案建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村客户进行全面摸排和建档立卡,确保农户数据信息的质量,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的集中授信调查和用信夯实基础。如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镇江农商行在三山和高资2家支行共计走访7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4500户农户,1000户工薪户,对于所走的农户和工薪户全部建档,目标是符合授信条件农户授信数达100%。三是强化“互联网+”服务网点的覆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自助设备、惠农电子机具等服务点布局的基础上,与农委合作共建,开发多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性服务实体,提升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获得性。如农业银行镇江分行强化与市农委合作共建,深化与市供销社和亚夫在线在农资供应、生鲜用品、线上线下结算、惠农贷款授信等方面合作,打造集农资供应服务平台、农村金融服务点和电商示范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实体。
(三)结合农村市场特点,开发特色助农模式。一方面试点集成授信模式。针对农户贷款分布散、贷款额度小、管理难度大的特点,2017年农业银行镇江分行实施“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管理制度,实现对相对集中区域内有共性特征的产业客户,设计特定的准入条件和授信模型,以此实现对核准白名单客户内农户贷款的规模化运作。该行已经将句容“农家乐”、丹阳访仙现代果林产业、丹阳延陵农业产业、丹徒茶产业等项目作为重点,着力推进,2018年计划通过上述项目运作,发放农户贷款1.1亿元,使近400户农户受益;另一方面,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模式。面对数以万计的农村客户,人工审批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客户的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一套能够适用于农村客户的营销、调查及贷后的“数字化”管理流程,实现批量化、标准化、高效化的金融服务体验。如镇江农村商业银行科学设计信息采集样式,对试点乡镇进行逐户拜访、完善采集信息,让数据做到易整理、易使用及易挖掘,并逐步形成“大数据”概念,提升服务效率和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四)结合政府扶持政策,创新助农金融产品。一是推出“政银企”风险分担机制产品。为有效解决涉农贷款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财政部门、农委、保险公司、银行等多方形成共识,大力推进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合作推出了“镇农贷”、“助农贷”和“镇农保贷”等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提高涉农信贷服务质效。如农业银行镇江分行加大对政府增信融资产品“苏微贷”、“金融贷”业务的营销力度,2017年年末,共入库118户“苏微贷”客户,累计发放18005万元,有余额的50户12178万元,“苏担通”贷款8笔、580万元,“金农贷”余额突破1亿元。二是结合地方产业扶持政策推出特色产品。根据县域特点及农村金融现状,结合本地政府优惠政策,进行新产品的自主研发。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要求,设定额度、简化手续,持续提高本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满足度。如在扬中市政府2016年“十三五”的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岛(太阳岛)”建设,全面推进“金屋顶计划”,扬中恒丰村镇银行紧盯发改委推动下的全市金屋顶工程、与目录内的光伏公司合作、对有安装需求的农户发放光伏贷。
(五)结合普惠金融服务,助力农村精准扶贫。通过引导银行业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特别是要做好扶贫贷款和扶贫到户小额信贷发放工作,力争普惠金融服务全覆盖与精准扶贫的步调一致,打破“越贫困、金融服务越空白”的规律,促进扶贫对象将贷款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有效开展农业生产、创造价值,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和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如句容农商行根据市农委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名单,要求相关支行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进行全面走访,对符合条件的贫困逐户进行建档、评议、授信,努力做到一户不漏,做到应评尽评,应授尽授,突出针对性,有效性,提高贫困户申贷获得率。自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句容农商行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500万元,帮助近1000户扩大农业生产,有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脱贫的能力。
三、存在困难
(一)“沉睡”资产的盘活未有实质性突破。虽然各行已经开始林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但评估、抵押、登记、流转和交易尚未有实质性突破和进展。主要原因是当前地方政府尚未明确抵押登记部门,也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导致抵押物权利登记、流通难以实施,限制了农户和农业经营者的融资抵押手段。
(二)风险防控意识有待提高。一方面,农业受天气等不可抗力影响较大,一旦出现风险,农场主或农户自身难以承担损失,但当前大部分农业经营者缺乏农业保险意识造成农业生产风险居高不下,限制银行授信业务拓展;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受到炒作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直接挫伤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也给银行授信带来风险。
(三)政府扶持力度仍需加大。从以往经验看,政府相关部门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是解决“三农”和农户融资担保和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针对“三农”、特别是农户的政府增信机制仍需扩大,如国有银行镇江分行目前已有的“金农贷”、“苏担通”等产品都是省行层面的产品,镇江本地风险补偿基金和机制虽然成立,但仅仅与2-3家本地金融机构合作,而且信贷规模近1年来明显下降。
四、监管建议
(一)持续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方面,建议政府在当前农业风险担保业务上进行持续投入、扩大规模,更进一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资本、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和银行共同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助力银行授信业务的规模进一步增长。
(二)推进农户资产“盘活”机制建设。一是明晰法律制度,开发宅基地和土地经营权的价值,合理避开产权制度障碍;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资产评估机构,由政府牵头组建当地有声誉、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对林权、资产进行价值评定,并吸纳当地金融机构参与,让评估结果得到多方认可,直接对接金融授信评估需求。三是设立农村资产登记管理机构,帮助农村资产登记、交易和流通,为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提供行政保障。
(三)鼓励“三农”金融服务创新。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金融产品宣传,提升农户风险防范意识,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管理模式对接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等风险防范业务,降低农产品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有助于农户获得信贷资金支持。
(镇江银监分局)
下一则: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