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2018/3/29 隶属于:调研信息
摘 要 “互联网+”的旋风席卷各行各业,正在重塑产业经济新形态,也使“三农”金融服务迸发出新的活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并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方向。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带动下,“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三农”服务的方式、方法,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光明。
伴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金融业正是其中的一项。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余额宝等网络金融服务的兴起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给人们带了更便捷的金融体验,也因此改变了人们各种生活消费的习惯,颠覆了商业银行的许多传统服务模式。商业银行面对被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各类核心业务,必须重新认识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本质,改变旧观念,强化新的业务技能,要真正认识到客户才是一个银行发展的根本。作为四大行之一的农行,从农行掌上银行、农行钱包、数据网贷到E商管家,无不体现出农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成果。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冲击,农业银行升级服务、改善体验势在必行。因此,互联网金融对于农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农行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困境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不仅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更是跨界融合和深度资源整合,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人才的全面建设。尽管“互联网+三农”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从纵向与传统比较,农行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仍存在诸多挑战。
首先,跨界融合门槛降低,行业外部竞争日益加剧,互联网公司凭借在农村的电商优势,不断扩大自身势力范围。如阿里巴巴先后推出“千县万村”和“智慧农村”计划,建立了一套“政府+农户+合作社+网店协会+淘宝网”的合作机制;京东金融凭借线下渠道和客户基础,推出农村信贷品牌“京农贷”。尽管农业银行产生于1951年,拥有较为雄厚的农户资源,然而互联网公司将便捷支付、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嵌入电商消费场景中,并以此消化了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
其次理念技术人才支撑不足,行业内部升级压力巨大。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对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高要求,农行县级及以下的业务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农行内部急需补充既懂“三农”又懂“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与市场和业务管理对科技支撑的需求相比,农行在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大数据应用、新技术跟踪、迭代开发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金融科技的管理和研发能力亟待加强。
还有“互联网+”思想和服务理念有待提升。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分布广阔,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文化风俗差异较大,因此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极高,对我们现有的理念与习惯形成挑战,而农行基层网点的业务管理和客户营销仍主要采取传统思路,在对外宣传上,正是缺少针对性的服务,外界对农行的“互联网+”印象不深。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行战略转型迫在眉睫。
外资银行加快本地化发展,与农行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5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的营业性机构总数高达1036家,分布在70个城市,外资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地域和客户限制逐步被取消,外资银行逐步享有和中资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信用卡等业务,布局向中西部、东北部延伸,客户向本土化延伸,与中资银行竞争日趋激烈。
首先,互联网巨头布局金融业,对农行业务产生较大冲击。阿里成立蚂蚁金服集团,业务范围包含支付、融资、理财、保险等内容;百度打造的百度金融服务平台,经营范围包括投资、贷款,消费金融,众筹等内容;京东金融业务范围涵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业务及众筹业务;腾讯金融开展支付、理财业务,并涵盖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巨头加快布局金融业,对银行业务产生较大冲击。
其次,民间资本筹建银行获批,农行竞争者来势汹汹。《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首批民营银行开业,“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民营银行步入常态化发展。其中包括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上银行和上海华瑞银行等民营银行,试点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均有所区别,突出特色化业务,差异化经营的特点,是对农行现有银行体系的有力补充。同时,也为农行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迫使传统银行业加快改革转型的步伐。
最后,传统金融加快互联网金融脚步,基金、保险、证券行业互联网化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我国基金销售电子商务水平为46.45%,中国互联网保险网销渠道占比中,官网占47.9%,第三方平台占41.6%,中介代理占10.5%。除了基金和保险之外,证券公司也不断向网络渗透,对互联网的应用和理解逐渐加深,并在实践过程中,从单纯的功能输出、产品输出向综合金融服务的全方位嵌入发展。因此,农行必须加快互联网金融脚步,提高互联网化水平。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对农行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借鉴作用。
近年来,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刮起的互联网金融风暴使银行在客户端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农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被动局部应对到平台整合的过程。互联网金融模式虽然短期内不会动摇农行基层网点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农行基层网点应合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积极推进转型,重视客户体验,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当然,为了顺应“互联网+”与“三农”融合发展趋势,更好服务“三农”,我们要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全方位实施互联网金融优先发展策略,全面推进“互联网+”服务“三农”战略布局,创新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尽快打造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全产业链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各项工作。
首先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打造综合电商服务平台,做农村地区的“服务者”。加快农行自有电商平台建设,健全运营体系,对接外部成熟涉农电商平台,并在电商平台嵌入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务,通过电商模式解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两大难题。围绕“三农”客户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打造移动钱包或发展多种类型的远程支付,使惠农金融服务能够“进村、入户、到地头”,解决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其次,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做农民生活“贴心人”。既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资源,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也依托供销社系统资源,为农户提供涉农信息服务,同时加强与各类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为农户提供生活服务。
再次,强化金融知识普及,做新金融理念的“传播员”。例如,依托惠农通服务点设立“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点”,定期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将农民支付方式由现金支付、银行卡支付引导到手机支付,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体验,培育农民现代支付习惯;开展农村地区信用意识的启蒙和培养,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防诈骗教育等。
最后,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广纳资源实现生态共赢,做服务三农新模式的“开创者”。强化项目合作,提升协同效应。结合农业部“农商互联”工程,共建“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结合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工程,助力农村电商生态建设;结合供销总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构建高效便捷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强化组织合作,充实基层力量。例如,建立村级金融合作服务站、探索村级代理人机制以及探索金融干部下乡模式等。强化商业合作,实现互惠共赢。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电商合作生态体系。与京东、苏宁和地方优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合作,共同打造农村电商服务新模式。二是打造“互联网+土地”金融服务银行。顺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变化,与各类土地流转平台合作,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合作完善信贷支持体系。加强与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合作与平台共享,保证三农网络融资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农行 沃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