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综合新闻
 详情介绍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情介绍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现状及战略转型的思考

来源:本站   发布:2017/12/11   隶属于:调研信息

   【摘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概念,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同年8月,《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具体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新常态”这一重大论断,既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基本遵循,也对金融业经营转型提出了新的全面要求。本文将从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阐述银行的转型方向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新常态 商业银行 转型

    一、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旧常态说穿了就是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的一种状态,它是靠低成本来驱动的。经济新常态是一种经济的稳增长,是一种调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就是要转到一个集约型、质量型的新形态来进行发展,这就是经济“新常态”和经济旧常态的差别。

    (一)经济新常态的起因

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宣告了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与“大过渡”的时期。这种时代背景与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与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现象和新规律。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

1中国2010-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增长率一览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增长率一览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GDP

401512

473104

519470

568845

636463

 

 

 

 

 

增长率

10.45%

9.30%

7.65%

7.67%

7.40%

 

 

 

 

 

    2中国2000-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增长率一览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增长率一览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GDP

99214

109655

120332

135822

159878

184937

216314

265810

314045

340902

增长率

8.43%

8.30%

9.08%

10.03%

10.09%

11.31%

12.68%

14.16%

9.63%

9.21%

3中国1990-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增长率一览

         中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增长率一览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GDP

18667

21781

26923

35333

48197

60793

71176

78973

84402

89677

增长率

3.84%

9.18%

14.24%

13.96%

13.08%

10.92%

10.01%

9.03%

7.83%

7.62%

从上表(见表1、表2、表3)可以看出,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告别过去20余年来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并转为中高速增长。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7%、7.7%、7.4%,这也是标志着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20余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我们应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二)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1.经济增速的变化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与中国改革开放前32年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近年来年均增长速度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

2.经济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是消费需求方面,中国的消费需求正从以前的模仿型消费转化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同时创新供给不断激活需求,国家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二是投资需求方面,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随着“一路一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开始大量涌现,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三是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正发生着重大的改变,我国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四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方面,传统产业供给过剩,我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生产集中;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凸显,产业组织呈现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趋势。五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农业富余劳动力持续减少,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为此,我国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依靠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六是市场竞争特点方面,我国的市场精致正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七是在资源环境约束方面,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我国必须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模式。八是在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方面,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显性化,虽然风险仍总体可控,但高杠杆和泡沫化的风险化解仍将持续,需要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九是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面,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二、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随着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年均16%左右的快速增长,中国商业银行也经历了快速扩张的阶段,特别是2003~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8%。另有数据显示,2009~2013年,中国银行业在5年时间里贷款余额增加了将近45万亿元,远超过去60年贷款增量的总和。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转型也将对商业银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是规模扩张速度的减慢。经济增速放缓,对银行信贷需求的总量、信贷需求的结构产生深远的变化,传统的规模扩张的空间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银行业的增速,也将从原来年均10%甚至20%以上的高速增长,逐步下降到10%以下甚至是5%以下的增长区间。这就要求中国银行业不能延续过去的思维模式,而应主动适应经济增速的新常态,既要避免过于追求过快增长,又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为17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7%,总负债为160.0万亿元,同比增长13.35%。但利润增长幅度正在明显下降。2014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同比增幅明显低于2013年的14.5%和2012年的18.9%。2014年平均资本利润率17.59%,同比下降1.58%,而去年的同比降幅仅0.7%。

二是信用风险上升。银行的利润空间在压缩,但坏账率还在攀升。随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在明显上升。虽然整体风险依然可控,但部分地区企业破产、跑路的现象有所抬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仍在持续双升。截至2014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比2014年年初增加2506亿元;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今后一段时间,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较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三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加速,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由于中国固有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下行容纳量已经接近极限,迫切地需要新型的金融工具和市场来适应实体经济的变化。中国快速地进行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化和利率的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心。以利率市场化为例,给银行的盈利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自2015年8月26日起,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利差仍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而利率市场化几乎确定性的挤压了银行存贷差的利润空间,导致银行利差收益降低,行业间竞争加剧。

    三、商业银行主动适应新常态

    (一)要正确面对银行利润增长放缓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规模高扩张、业绩高指标、利润高增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同时,同业竞争、金融脱媒、金融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冲击等加剧,加上利率市场化步子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商业银行运行成本上升,存贷款利差缩小是必然趋势,这实际上也是在倒逼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商业银行要果断地摆脱高利差收入、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传统经营模式,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利润适度合理长转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互联网金融助推商业银行服务新革命

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是全球瞩目的大事,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和金融管制的放松。而全球主要经济体每一次重要的体制变革,往往伴随着重大的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改革,正值互联网金融潮流兴起,在传统金融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金融就此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以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金融门户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的特点,这既使商业银行建立在众多实体网点和庞大营销队伍基础上的渠道、服务和获客优势快速衰减,同时又为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服务革命提供了契机。但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还存在着相对传统金融管理弱、风险大的特点,所以商业银行应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创新和风控方面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保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几家大型银行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的基础上也都开展了电商平台业务,例如工行的融e购,建行的善融商务等。但目前已经存在大量较为成熟的购物平台,银行只有进一步以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化方式来单独经营和大力运作这类平台,才能提升银行自有互联网平台的品牌和影响,拓展之前未纳入自家银行服务范围的客户,才能真正靠这些互联网平台来积累扩大客户群。
    (三)要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幕拉开,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商业银行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适应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才能把握新机遇。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商业银行经营“新常态”,进而带动风险管理的“新常态”。多年来信贷类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占比很大,伴随着新常态下资产质量的下降,客户违约率的上升,信用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持续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加快调整发展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风险的长效机制,平衡好“创新开拓与风险管控、服务经济与合理盈利”的关系,在发展中控制不良,在盘活中降低不良,在处置中消化不良,同时严格控制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加强案件排查和违规处理。

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商业银行必须端正业务经营指导思想,主动服务、让利于民。要引导全行上下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强化各种正向激励安排,激发全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商业银行当助大扶小有机结合,积极助推国家重点项目,如大力推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同时,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切实改进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努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五)要积极推进依法合规经营

依法合规经营是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要全面加强内控合规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内控合规教育,强化全员内控合规意识,提高员工遵章守纪、规范操作、恪尽职守的自觉性。要强化内控问责机制,认真落实违规积分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内控检查制度。要提高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能力,完善案件防控机制,进一步加强案防警示教育与管理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稽核检查和风险排查工作,消除案件隐患。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商业银行的法规体系,提升依法治行的水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法规轨道上健康运行。

镇江分行 李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