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2013/2/25 隶属于:调研信息
随着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一纸调息通告,宣告了利率市场化从经过15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理论探讨和争论到最终尘埃落定。从央行调息通告中实行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允许上下浮动区间为10%,就此不仅是利率的一个同向运行走势,而出现了在浮动区间内上下波动的状况。从此迈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
利率市场化就是由金融机构自主根据资金宽紧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和决定执行的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彻底改变由中央银行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所有商业银行全盘执行的局面;包含五层含义:第一利率高低由市场因素决定-是市场化的本质属性;第二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对存贷款利率定价-自由度是央行放宽利率管制的必要条件;第三对存贷款定价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必须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在允许浮动幅度内-合规性是市场化条件下统一稳健的基本要求;第四存贷款上下浮动利率区间的执行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制约-全天候;第五在各银行之间及各分、支行不同的地区内部可以执行不同的利率水平-多样性。从1996年允许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完全市场化开始,截至目前,包括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等在内的全部金融市场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外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也基本上达到了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
在央行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的思想指导下,金融机构从经营机制建设、绿色金融环境建设、大众社会心里承受预期、大众认知度等方面的机制准备和制度建设是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央行在此时机选择推行和实施利率市场化是本着稳健、尝试、循序渐进而推出。为此,我认为在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必须加以监管和紧急情况处置预案。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我们将面临六大问题:
一、存款定价的问题。
这是涉及银行经营利润的核心问题。首先存款利率的高低受制于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以及允许浮动的幅度。当前中央银行首次允许利率上下浮动在10%之内,如果某银行按上限利率公布,至少释放了三种信息:有着对存款强烈的市场占有欲望和实力的表示;有着对负债高成本承受和利润消化能力;也有可能为市场存款强烈竞争下的被逼无奈。如果某银行执行下限利率水平,也至少释放了三种信息:资金来源实力雄厚,负债渠道多元化基础好;负债业务非本银行主流业务,有主动放弃或者退出部分存款市场的意向;经营利润压力大高成本消化困难。其次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高低走向;若市场上资金需求旺盛,贷款价格上限居高有市场,将对高利率的存款可能会疯狂到不计成本的地步;或者经济低迷、增长乏力、资金需求不旺,高利率贷款市场难接受,吸收存款的动力就缺乏,同时对于无利益诱惑存款过度竞争就无心恋战。第三各行资产负债状况以及资金的流动性;这里表现最为突出的以纯地理区域的竞争单元的支行或者分行最为明显,如果是超负荷运行或者资金缺乏流动性,将会导致运行困难甚至开不了门。最后各行成本、利润的承受消化能力和当地存款利率竞争的程度来考虑,是多因素对存款定价产生影响,是一个多变量函数,在存款定价时必须综合考虑;同时存款一旦确定价格即利率,并非永恒不变,而要根据资金松紧状况和对金融市场资金供求行情的动向判断随时进行调节利率水平,甚至会出现朝令夕改、一行一价、一天一价的情况。根据笔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地区曾经发生过银行间存款利率在一天中不断被高利率刷新还赠送礼品大战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由于利率自主决定而导致的利率大战进而影响和蚕食银行利润,使在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及高成本负债将导致银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出现下滑,央行降息及放松利率管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削弱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存款资源不均衡、存款频繁搬家的问题。
由于在一定时点上某一个地区个人金融存款总量是一定的,地区之间将各商业银行之间所反映出来的存款资源是不均衡的,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之间的存款资源不均衡;二是存款资源在行际之间的不均衡。由于受利益的诱惑和驱动,客户在必须要进行个人储蓄存款选择时客户首先考虑收益最大化为首要条件(在目前尚未出现银行倒闭事实的前提下,安全性不在考虑之列),在各家银行之间进行价格比较选择。由于存款资源的不均衡性和利益驱动必然导致出现存款今日在J行明日存款搬到N行,后天又将存款搬到Z行或者搬到H行,甚至会出现上午在A行下午到B行的极端情况等等,出现极具动荡的存款市场(在银行理财产品多样化的前提下会减少这种极端情况出现的可能性)。
三、资产负债比例严重失衡对资金营运产生动荡、资金运动的流动性出现问题。
由于各家银行的历史原因,资产负债比例状况不同,实力雄厚的和资金短缺紧张的并存。有的银行资金来源严重不足,长期依靠资产业务拉动负债,负债业务成为短板,资金头寸十分紧张;有的银行超负荷运转,小马拉大车,流动性不足,支付不畅通,清算困难;有的银行资金充裕,更为富裕资金寻求增值高回报途径;有的银行出现季节性头寸不足;资产结构不合理,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长期占用无对应资金来源;存款被大量挤兑后造成倒逼资产压缩和调整,资金运动的流动性主要反映在资金头寸不足、清算困难上,成为地区不安定因素之一。
四、市场盲目对高收益预期带来的公众困惑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出现的存款利率此起彼伏导致公众心里产生雾里看花。虽然现在的投资渠道很多,但是由于银行存款是带有财富保值增值和积累的功能,占财富积累主流部分的存款业务仍然是广大公众的首选方向。由于市场对存款定价的过高期盼和渲染,同时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利率诱惑,公众心里出现了极为浮躁的状态,来自各种不同的媒体、网络、大众的真实和虚假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更为公众在选择上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五、经营机制与经营决策能力差异问题。
国字号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分级授权与各地城商行、农商行、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台资银行在共同面对利率市场化作用下出现的经营应对困惑,考验着各银行的经营机制与经营决策能力;同时将会出现中小商业银行的全面洗牌。市场化经营的本质体现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银行经营的舒适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在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和眼花缭乱的利率市场,同时伴随着经营利润、考核指标、同业排名、市场形象等诸多因素的困惑,给各级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在经营决策中处置不当、决策滞后、延误战机,少则减少市场份额,处处波动;重则失去市场,经营乏力,经营业绩低下,经营效益严重下滑。由于金融环境的不同以及市场的不断变化,各银行将会遇到不同市场行情,各个单个银行是否具有灵活的经营利率决策权或者是授权,或者是决策机制,考验着各家银行的经营活力。各地城商行、农商行、区域性股份制银行等中小银行将会出现与大银行的分、支行之间展开博弈,进行阶段性、地区性的抗衡和PK,或者出现地区性协商联盟,或者行业通气会等等形式的协商机制。
六、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转型的必然性、业务创新的紧迫性问题。
在利率管制时代,银行业是最大的受益群体。而利率放开之后,银行业面临着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将逐步减少,高成本的压力更大,业务转型迫在眉睫,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对此新型业务、创新业务将会层出不穷,将会得到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从长远看,这就要求银行业以更多元优化的产品组合,加强资产负债的期限上、盈利能力上更为合理对称的管理,增加中间融资规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类型,在以利润为中心的驱使下对金融业务的选择性更强,强化经营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主导性。
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成本的增加,迫使银行追求高收益资产,对收益率较低的传统业务即对实体企业支持力度会有所将降低。大型企业也将更多地转向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从而惠及债市、股市。融资去中间化效应明显,非银机构在整个金融业态中的重要性增加。
由此,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后我们如何来应对所面临可能出现的问题时,必须针对我国国情而采取对策。对于中国而言,利率市场化不但将重塑中国银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银行业一家独大的金融生态格局。借鉴国际上实行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做法,建立一套公认的、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商业银行自由退出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加强金融安全网三道防线——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深化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机制配套建设;另一方面,银行业本身也要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针对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出现的上述问题,要正面的、积极地从经营战略、经营管理、经营创新、产品优化、结构转型、内部机制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提高经营决策水平,提高自主决定利率水平的能力。我们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更为严格的监管政策、措施。确保利率市场化的顺利、稳健实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界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混乱的、无序竞争之乱象。因此各级银行监管部门要采取密切关注、深入跟踪、预案在先、有力监管、处罚得当,出台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管指标和进行干预的措施预案,积极进行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提高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和市场大众的心里适应和承受能力,为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创造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外执行各存期不同利率时实行利率报备制度,向当地银监会报告利率执行情况,以便于银行监督部门及时监控。
(二)中央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要出台一套带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和揭示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经营中反映出来在资金流动性、资产不良率、经营成本及经营利润等发生较大的波动或者异常时,更加严格的用经济的、法规的手段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必要时可进行直接干预,并实行差别化的监控指标,同时通过谈话、召见、质询、通报、处罚,直至吊销金融许可证,取消金融从业资格,启动行业退出机制。
(三)健全银行业自身的竞争约束机制。在法律、金融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金融转型,切忌无所顾忌的实施对金融市场极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决策,导致金融市场秩序紊乱的措施;要加强银行内功,做到适时内敛,稳健经营,始终将稳定金融秩序为己任,尽可能的减少对金融市场过于震荡、变化异常的行为,强化社会道德角色的分配。同时银行内部要加强对利率市场化的学习和培训,要专门成立部门或者小组,对利率市场化工作给于高度的、足够的关注和研究,逐步适应和利用好市场化对本行经营的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金融监管机构和公共媒体要积极对大众心理进行梳理,正确看待利率市场化之后对社会资金的价值引导,在眼花缭乱的银行利率大战中,辩别存款方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正确的选择。要克服从众心理,避免跟风,确保积累性储蓄的安全和稳定。我们知道收益越高风险越大,所以不能盲目追求高利率、高收益的资金储蓄方式;同时要更多的关注各银行不断推出的层出不穷的理财产品;对于银行有欺骗、误导、诱惑社会公众之嫌的,或者有隐瞒风险、不尽提醒、提示之义务的行为,一经发现监管部门要严肃处理。
(五)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转型、业务创新的步伐,要重新调整经营考核的指标体系,特别是要从一般存款概念向广义的资金概念来研究流动性。目前有许多具有存款性质的业务已经被表外化、边缘化、非银行化,但是它的资金运动形态不会变。同时要根据自身的性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重新在市场中进行定位。中小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业务擅长,选准自己的业务领域,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切忌大而全。国有控股的四大银行要充分扮演市场主力军作用,不断释放市场资金需求、价格的正常信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资金价格在发达和欠发达甚至落后地区之间、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进一步开放至内地与港澳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行际之间往往出现资金本身与价格在一定时点上的背离,这实际是市场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是要善于按照三个标准进行经营决策:是否有利于本行的效益最大化或者服从于长远的效益需要;是否有利于本行经营资金的充足流动性或者保开门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本行经营转型或者金融创新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需要。
(六)中央银行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资金市场,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资金市场并行,在规模上、范围上与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相配套,有利于社会资金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动,为利率市场化扫清障碍,为各银行在资金头寸不足时有市场化调控为基础并成为可能,有利于各中小银行资金灵活摆布,确保资金运动的正常进行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
(七)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健全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配套建设,为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发展提供金融安全保障,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减少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一切预则立,不预则乱。只有在审慎监管到位、管控有序、松紧适度、及时预警、处置得当,提供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做保证;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与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特殊制度的建设要尽快完善,将最后贷款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摆到议事日程上尽快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办法,健全有关机构,履行工作职责,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八)各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在面对存款市场激烈竞争中,应必须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应建立存款定价委员会,应有行长、存款、计财、市场、合规等部门参加的决策机构,完善决策机制;二是对于各营业机构对外发布的各类存款利率的电视广告、电子门楣广告、营业大厅内告示牌广告、网络微博信息广告、局域网信息广告、短信信息广告等,要确保与实际执行的利率一致;要加强管理,关注广告的时效性、法律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三是要在业务运行系统中建立存期与对应利率的参数设置,实行利率的对应默认和选择并存,以适应不同利率选择的操作;同时对应付利息计提程序应给以关注和优化,以适应利率市场化以后的后台支撑来适应竞争的需要。
(工行镇江分行 王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