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综合新闻
 详情介绍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情介绍   

浅析移动支付发展及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来源:本站   发布:2016/4/25   隶属于:调研信息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及其创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走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与日常衣食起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呈现出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最具创新和发展潜力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将是未来支付市场各方激励竞争的主战场。本文试图通过对移动支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解和阐述,并在分析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转型策略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移动支付 商业银行 转型策略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及其创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走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与日常衣食起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呈现出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最具创新和发展潜力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将是未来支付市场各方激励竞争的主战场。本文试图通过对移动支付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解和阐述,并在分析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转型策略和对策建议。
一、移动支付的内涵和外延
1、移动支付的概念
关于移动支付,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各种组织、协会、论坛从不同的阐述角度、环节对其进定义,业内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根据人民银行《电子支付指引》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客户通过移动电话等具备移动通话功能的设备,依托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局域网或借助移动电话与支付受理终端之间的信息交互技术发起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从大众层面看,移动支付就是手机支付,是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一般为手机)发出数字化指令为其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账单支付的方式。
2、移动支付的基本特点
移动支付结合了移动电话和电子支付的技术,提供时尚、安全、随时随地的支付服务,与其他电子支付手段相比,具有许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账户管理的方便性
这是移动支付区别于传统的银行卡支付最重要的特点。在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主流通信设备时,银行客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己的手机查询账户余额、交易记录、实时转账、修改密码等,管理自己的移动支付账户,充分体现移动支付的方便时尚的特点。
(2)资金账户的安全性
移动支付作为电子商务最为重要的支付环节,直接涉及用户的资金安全,所以支付安全作为核心关键决定了移动设备用户的高隐私性,即在共享数据时既要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又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移动支付采用的高安全级别的智能卡芯片,和目前的银行磁条卡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服务的综合性
由于移动设备用户的普及率远高于电脑端客户,这预示着移动支付具有先天的客户群优势。再加上移动支付操作便捷、不受时空局限的特点,使其随时可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如电子商务、理财服务、超市购物、交通罚款缴纳服务、公交和食堂等小额支付服务、门禁和考勤等服务,实现了移动支付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并共同服务于大众,提高服务的综合性和便利性。
3、移动支付与电子支付的区别
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货币支付或资金转移都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完成的。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因特网等,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商业银行的电子支付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及手机银行等业务,且银行卡支付和网上支付已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移动支付的侧重点在移动终端,包括近距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方式。其中近距支付包括NCF手机支付和RF-SIM支付两种方式,远程支付主要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支付方式,属于第三方电子支付方式的一个分支,实现方式为短信、WAP、手机客户端等方式。从通俗角度理解,近距支付可以看成是信用卡的电子版,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智能手机上,便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远程支付就是手机银行业务。所以,移动支付并非完全的创新产物,而是银行原有业务的整合与拓展。一方面,移动支付将银行传统的线上与线下业务的进行集聚和整合;另一方面,移动支付极大拓展了原有业务范围,打破了传统业务时空局限,实现了客户随时随地随心的支付目标。
4、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关系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客户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客户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由此可知,在电子货币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使得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都具有金融商品的属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支付手段的典型特征。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产品的主流品牌有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快线等。
在第三方支付产生以前,支付清算体系是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联系,商业银行与央行建立联系,央行是所有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的对手方,彼此通过轧差进行清算。由于客户不能与央行之间直接建立联系,必须分别与每一家商业银行建立联系,支付清算的效率较低。第三方支付诞生后,通过信用中介的身份使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连接,实现第三方监管和技术保障的作用,成为电子支付业务迅猛发展的助推器。而在移动支付产生以前,银行客户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建立联接主要通过电脑端实现,移动支付诞生以后,客户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联系逐渐向手机端转移。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移动支付的历程和现状
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8亿大关,移动互联网接入量达1.33亿GB,在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中,有80.8%的流量来自于手机移动网。民众的消费习惯已渐渐从传统的购物方式向移动电子商务方向发展,购物、理财、生活服务类的移动智能应用层出不穷。根据央行《2015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全国移动支付业务13.76亿笔,金额39.78亿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8.85%和921.49%。无论银行、运营商、终端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商都在加快布局移动支付业务,积极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传统金融向移动金融发展已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
(一)我国银行业发展移动支付的历程
我国银行业发展移动支付的历程按照业务导入期、规模扩张期和产业成熟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6年),业务导入期: 2000年,中国移动正式推出短信服务。随后众多的服务提供商迅速发现了短信应用在支付领域的市场机会,短信支付被广泛应用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小额收费业务中。这个阶段移动支付由服务提供商主导,银行零星参与。
第二阶段(2007~2008年),规模扩张期:WAP支付伴随着手机WAP兴起而逐渐起步。很多WAP商家通过自己的支付方式与手机用户完成交易,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也开始进入到移动支付产业链中,银行和第三方支付资金参与结算的比例逐步增加。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产业成熟期:最近两三年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快速发展起来,一是工信部颁发了移动3G牌照,移动3G进入正式运营和推广阶段;二是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明确采用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随着移动终端与数据传输网络的发展和成熟,互联网商户和传统的线下商户纷纷开发基于移动技术的商业模式,各大银行也开始制定各自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并且发布相关产品,全面进军移动支付市场。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移动支付的现状
1、移动支付的发展环境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到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总体交易规模突破13010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800.30%。据易观国际预测,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远程支付市场规模将继续维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同时运营商和银联对近距支付力度推广也在不断增强,未来将成为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预计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的增长率为101.6%,到2016年底,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75988亿元,移动支付未来的市场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
2、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现状
对银行来说,方便快捷的移动金融服务可以增加客户忠诚度,为进一步挖掘客户价值提供基础。移动支付作为移动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目前,手机银行被视作发展移动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各银行纷纷在手机银行基础功能上整合电子商务、远程支付等功能。银行的远程支付依托于其手机银行平台,作为银行发展移动金融服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快速发展。
商业银行的移动金融服务的主要接入手段有短信、WAP和APP客户端等,由应用提供商或解决方案提供商连同银行一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安全保障。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均已推出了WAP版手机银行和客户端手机银行。就产品功能而言,各家银行都集成了传统网上银行的功能,实现了转账汇款的远程支付功能。同时还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应移动终端的服务创新。如农业银行的“漫游汇款”、招商银行的“手机号转账”、交通银行的“无卡生活”等。
在近场支付领域,商业银行以银联为主导。银联负责建设和运营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在资金结算与银行卡支付业务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银联的另一优势在于现有POS机的控制力度强,改造起来比较容易,成本较低。目前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已经基本敲定,重点在于如何搭建更完备的IC卡应用环境。而由商业银行参与的近场支付可以归为NFC和类Square两种模式,其中NFC模式又有基于SD卡的NFC-SD模式和基于SIM卡的SIMpass和NFC-SWP模式,共三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的近场支付方式,未来也可能参与到NFC全终端解决方案中,采用不同的技术实现手段需要与不同的参与方进行合作。资金来源上,用户可以通过储蓄卡、信用卡、现金等方式进行账户充值。
具体到各家银行,在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战略的过程中,招商银行是国内移动支付的“领航者”,取得了多个“国内第一家”的殊荣:与HTC 合作的项目,是业内第一家在通用手机上推出电子现金账户的银行;与中国联通合作的项目,是国内第一家推出基于SWP-SIM卡方案的银行;国内第一家实现手机全终端“空中开卡”的银行;国内第一家实现Tokenization技术的银行;“一闪通”是国内第一家在手机上实现银行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银行。
附:近年来,上市银行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的部分大事记
时间 银行 事件
2011年 建设银行 与银联宣布推出银联手机支付
2012年 农业银行 与银联、中国电信合作推出基于金融IC卡PBOC2.O标准的手机现场支付的智芯系列产品“掌尚钱包”
浦发银行 与中国移动发布四大战略产品,其中中移动浦发联名卡及演进产品(NFC技术手机)助推手机近场支付
招商银行 联手HTC,推出国内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产业新标准下的首款移动支付产品招行“手机钱包”
中信银行 与中国银联签署移动支付合作协议
2013年 广发银行 宣布率先推出以SD卡位支付载体的手机支付模式
中信银行 在业内首推“摇一摇”转账支付功能;与苏宁云商正式对外推出“异度支付”结算类品牌,二维码支付作为其重点产品;签收手机钱包业务全面合作协议,拓展基于NFC技术的手机近场支付;与万事达在中国大陆和海外拓展二维码及虚拟支付领域的业务合作
浦发银行 推出我国第一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SIM卡的NFC手机支付银行卡
招商银行 推出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与中国移动基于NFC-SWP模式开展合作;与中国联通推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业务,实现小额近场支付
中国银行 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与移动、银联联手的NFC手机支付产品正式投入商用并在上海地区推广
光大银行 与银联基于NFC通讯协议的移动支付业务成功完成联调;与中国联通在手机支付、手机钱包、手机应用等移动金融领域开展重要合作
平安银行 先后在安卓系统与IOS系统低调上线名为“友钱.壹钱包”
2014年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投资1亿元布局移动支付发展动感银行,整合服务、支付及交易三元素
交通银行 发布上海首款医疗移动支付产品——健康金
招商银行 推出了全新移动金融产品“一闪通”,首次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真正意义上的合二为一,是全球首款基于手机的涵盖线上、线下、大额、小额等各种应用场景的全功能移动金融产品;自国内首家推出“微信银行”
光大银行 光大云缴费全国开放,合作共商“便民服务”
民生银行 创新推出了手机银行二维码收付款、网购扫码付款、缴费充值、火车票飞机票景点门票购买等移动支付服务
兴业银行 推出NFC手机钱包业务,完成与中国联通的手机钱包对接
华夏银行 与中国银联在上海共同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首家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移动支付业务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5年 平安银行 联合深圳光启推出一种全新的移动支付技术——光子支付
三、移动支付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
当前,资本监管加强、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加剧等各种新形势,对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重大突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改变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客户行为方式的同时,深刻影响着金融运行,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业务,预示着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因此,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将是商业银行应对挑战、实施战略转型的重要契合点。
1、有助于实现“内涵式”增长转型
近年来,国际金融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商业银行所处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增强。在此种经营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始实行战略转型,期望由传统的以“规模扩张、高资本占用”为主导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高资本回报、轻资本占用”为特征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将是实现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移动支付业务隶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畴,不占用商业银行资本成本,不受外部资本监管的约束,可为商业银行带来稳定、可观的手续费收入,同时带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增长,形成新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点。因此发展移动支付是商业银行实现“轻资本”内涵式转型的一个着力方向。
2、有助于提升客户服务忠诚度
移动支付是伴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商业银行实施“以客户为中心”,创新支付业务形式、拓宽支付业务渠道而开发出的新产品。它已逐步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解决了客户日常支付中的不便之处,为效率低下的支付链条提供“断点续传”的服务,优化和缩短了支付链条的路径,使得客户和银行的关联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在为客户提供极致支付体验的同时增强了客户的粘性和凝聚力,为商业银行巩固客户基础、提升客户忠诚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3、有助于推进渠道整合互通
受制于成本、效率、经营策略等制约,传统银行单一的实体网点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现有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支持下,“24小时不间断数据处理”、“网络资源的共享与联动”、“业务处理自动化”等功能被挖掘和开发,使得移动支付等虚拟金融模式得到有效激发和覆盖,突破了传统银行渠道发展的瓶颈,推动银行业务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和完善。同时,商业银行将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元电子渠道与传统物理网点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远近结合、交叉立体的渠道资源互通,最大发挥了银行渠道资源的整合功能,促进渠道效能的提升。
4、有助于促进信息技术快速升级
伴随移动网络的发展,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与日俱增,资金账户的安全性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这对商业银行的运行处理速度和账户安全管理提出严格要求,迫使商业银行加大资金投入与研发力度,从技术上克服安全性、业务合规性等一系列难题,为移动支付业务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此外,由于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要打造良好的操作体验,需要商业银行紧跟客户的喜好,随时作出调整和变化。这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机制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商业银行系统开发更加快速、及时、灵活和高效。
四、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策略建议
如果仅从市场和产品的角度来看移动支付,可能有些过于短视,移动支付作为金融支付体系的重要创新和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必将是商业银行未来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和趋势。为此,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一方面修炼内涵、加强自主建设,夯实自有实力;另一方面借助外力,积极寻求合作,实现快速突破,整体采用“以产品创新为切入,以智能营销为核心,以协作共享为依托,以风险防控为后盾”的四轮驱动策略来发展移动支业务。
(一)以产品创新为切入,打造极致的客户支付体验
近一年来,包括阿里、京东、一号店在内的各大电商均致力于通过改善移动端的购物体验、加大移动端的营销力度等方式来大力引导用户的消费行为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Appstore中“支付宝钱包”在2012年更新版本4次、2013年11次、2014年8次,可见丰富移动支付核心应用及优化客户端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对移动支付的投入和创新,不断探索新兴计算理念、终端技术与移动支付的融合创新,打造独立的支付品牌,并通过极致的用户体验来巩固和黏住客户。一是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驱动移动支付从简单的支付结算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推动商业银行向服务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的方向进化;二是基于空间的位置服务是移动支付独有的业务特征,它与金融业务的深度结合可为客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商业银行可着眼探求和挖掘出富有独特、新颖的服务模式,如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查询、预约一家距离最近、折扣最大的信用卡特约餐厅,并在用餐后通过手机完成账单支付;三是探索二维码、语音识别等数据传输与信息读取技术的创新研究,简化移动电子商务购物和移动支付的业务流程,为客户创造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加便捷的操作流程,打造极致的客户支付体验。
(二)以智能营销为核心,提供精准的销售服务模式
了解你的客户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根本,但是商业银行的现有服务尚难以完全满足个性化客户所需的产品和要求,只能提供“一视同仁”的普适性服务,这种缺乏“准头”的营销模式注定无法获得客户持久的亲睐和忠诚。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移动渠道资源,针对不同客户设计赋予个性化的菜单、产品和服务,使交易设计更能体现人性化。基于云端的智能客户营销平台,可以通过对客户基本信息、账户数据、交易数据、行为数据的分析,预判客户需求,再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建立产品套餐推荐模型和差异化服务模型,并通过系统改造固化在移动金融系统中。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智能客户营销平台建设,由简单支付手段发展成为全面融合资金流与信息流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具有智慧和富有生命的综合性平台:一方面,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能精准预测客户的需求趋势,按需为客户主动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运用机器人等先进智能技术及时高效地响应客户的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移动支付将支持与客户生动自然地交互,如利用手机摄像头拍照功能,移动银行能“看懂”二维码、文字、图片等信息,利用语音识别能“听懂”和理解客户的语言,从而实现智能的和个性化的移动支付营销,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和差异化的销售服务模式。
(三)以协作共享为依托,创建开放的支付生态系统
商业银行要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与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终端厂商、商户、社交平台等参与方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一个开放协作、资源共享、界限明晰和有效配置的产业联盟与生态环境。银行应充分发挥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及资源,发挥账户管理者在产业链中的基础作用,整合跨行业资源,并以此作为自身服务触角的延伸和补充,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和业务优势互补,形成互利共赢的移动支付生态系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注重支付应用渠道拓展。即顺应当前O2O模式的发展趋势,将移动支付作为手机银行未来功能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打通线上与线下的支付。在拓宽移动支付应用渠道广度上,应整合现有线下受理环境、线上电子支付平台等资源,丰富线上线下应用,包括充值缴费、购物消费、还款转账等。在探索应用渠道深度上,应促进线上线下渠道的互动,实现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应用的拓展;二是延展支付应用覆盖领域。移动互联等技术缩短了金融服务半径,使得商业银行可以跳出单一服务的限制,在不同场景下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依托远程支付、O2O电子商务、近场支付三大应用场景,从与客户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医疗、社保、零售、餐饮、房地产等领域入手,拓宽移动支付的行业覆盖领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充分发挥移动支付业务“渗透性”特点,打破银行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传统网点难覆盖、支付体系发展不均衡的局限,拓展移动支付在城乡交通旅游、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公用事业缴费等薄弱领域的应用,促进普惠金展融;三是创新支付应用业务模式。利用银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优势,将小额信贷、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务与移动支付进行捆绑,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随时随地的自主借款、还款、存取现金、消费、圈存等服务,一次授信循环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移动支付应用模式。
(四)以风险防控为后盾,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出现了短信支付、NFC近场支付、语音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手机银行支付等多种移动支付方式。支付方式在不断更新换代,但用户关心的问题却始终如一,那就是支付的安全性。商业银行在创新移动支付产品时,应在兼顾便捷性的同时充分保障支付交易、认证机制等安全可控性。在手机前端操作系统的防控上,可以采取动态密码校验、登录密码保护、密码强度控制、超时自动退出、手工安全退出、个性化信息设置和预留、系统自动清除信息、支付转账限额控制、动态令牌安全工具保护、SSL安全传输等技术和手段,保障客户信息和资金的交易安全;在后台监控系统的防控上,可以通过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监控,识别异常交易地点、交易金额、交易时间、交易操作等,结合事中交易终止和事后交易分析、客户提示等手段来有效降低风险隐患。此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采用高科技成果来完善自身系统,克服移动支付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工行云支付依托“云验证”技术,即将交易信息实时传输到工行云端服务器,在线实时完成支付令牌和动态密钥的核实验证;平安银行光子支付则采用独创光子动态加密,每道光均不同并单次有效,且支付时用户还需输入交易密码,由此实现双重保障,构建完善的移动支付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谢凯、陈进、杨璇,《移动支付业务模式比较及商业银行发展对策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3年第3期
[2]易观国际,《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4》
(中行镇江分行财务管理部 吕荣福 吴飞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