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2015/3/17 隶属于:银苑撷英
二十多年来,我的枕边一直放着一本书----《紫色菩提》,虽然整本书的书页已泛黄,但却阻止不了我对它的钟爱。这本书是台湾九歌文库1986年出版的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书名,当时的我既不懂紫色菩提的含义也没听过林清玄的名字。实际上林清玄那时在台湾已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了。《紫色菩提》是林清玄从掌声与喝采中走出,反观自性,深入佛典,体验般若智慧的结晶。他用浪漫抒情的笔调展现了深刻而细腻的生命思考。
在书中他解释了‘紫色菩提’的含义:紫金色是佛教里最尊贵最上品的颜色,菩提是智慧、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可以开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智慧。
书是繁体竖排印刷,最初看时颇为吃力。但是在看了第一篇《佛鼓》后就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了。
《佛鼓》开篇这样写道:“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了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仿佛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然后钟声响了,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的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警醒与沉静的力量。······”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十九岁时去苏州寒山寺的情景,因为想看看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寒山寺的模样,独自一人来到了古朴静谧的寒山寺。深秋的寒山寺地上飘满了落叶,我踩着软软厚厚的树叶,走在寂静清冷的小路上慢慢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这时耳边忽然传来咚嗡--咚嗡--的悠长的钟声,那钟声敲打着耳膜,也敲进了灵魂深处,我忽然感到整个人都沉静了下来,有一种远离尘嚣,置身红尘之外的宁静。这钟声如天籁之音萦绕在心中多年,以致于每次读到《佛鼓》里这段描写寺院钟声的段落,都会产生共鸣。
这本书让我开始认识佛教的博大精深。我试图去读一些佛教典籍,但却发现晦涩难懂,很难入门。《紫色菩提》用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对佛教的精深理论简单明了的进行了阐释,让人从繁杂的尘世中解脱出来。
《清欢》是《紫色菩提》中我最喜爱的一篇散文。它让我们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放下名利,享受一种清淡的欢愉。最喜欢那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唯利是图的世界里,那份淡然洒脱,世外桃园般的生活令人向往:偶尔闲暇时,靠在软软的沙发上手捧一杯温热的咖啡,慢慢细品一本有趣的书;远离尘嚣,独自到一处美丽幽静的地方,一边慢慢欣赏周围的景色一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秋天里像小时候一样,躺在晒在院子里的棉被上,仰望天空云卷云舒,任随思绪漫天飘舞;悠闲漫步于五彩缤纷的花园,静听花开花落的声音······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清欢,平平淡淡,没有人事的纷争,放下名利的追逐,一切追随自身的缘份。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也许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羁绊,我们也许只能偶尔感受一下清欢。正像书中一篇《束缚》所说:“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受到什么束缚呢?他受到了因果的束缚、业力的束缚、轮回的束缚,乃至于受到了身体的束缚、欲望的束缚、无知的束缚……可以说无一不是束缚。而自求解脱是唯一的道路。……六祖慧能求法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祥的,他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超越了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两首偈的高下,就是见性与未见性的差别,也就是解脱束缚中努力的不同了。……可见对治束缚,最直接的是放下,而知道放下,最猛利又莫过于禅定。”我时常想: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很难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至高境界,只要能做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也就足够了。而做到完全‘放下’却不易。我可以做到放下名利,放下财物,但是却很难做到放下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怎能说放下就放下呢,也许只有看淡。而当这一世走到了尽头就真的完全放下了。
而说到情感,《紫色菩提》里的《情困与物困》说得很透彻:“物固然是足以困人,情更比物要厉害百倍。对于情的执迷,为情所困,就叫<痴>,痴是人世间的三毒之一(另外两毒是贪与瞋),情困到了深处,则三毒俱现,先是痴迷,而后贪爱,最后是瞋恨以终。则情困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没有比这个更厉害的了。被情爱所紧缚,被情爱所茧结,被情爱所迷惑,被情爱所执染,几乎是人间不可避免的,但当情爱已经消失的时候,自己还紧缚茧结自己,自己还迷惑执著自己,这就是真正的情困。……什么是第一流人物呢?古人说:‘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第一流人物看白云虽是至美,却不想拥有,只想心领神会,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当我们知道其实在今生今世,情如白云过隙,物则是梦幻泡影,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抱老以终的呢?……” 唉,有多少人能达到第一流人物的境界呢?
每当我感觉身心疲惫,内心烦躁不安时总会拿起枕边的《紫色菩提》,它让我慢慢地变得安祥平和,焦躁的心复归平静。
上一则:晚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