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综合新闻
 详情介绍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情介绍   

突破金融“常态” 助推产业强市

来源:本站   发布:2019/5/28   隶属于:调研信息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对照苏南标准,一段时期以来,镇江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够充分,存在产业层次和投资效率有待提升,产业政策尚需集成等问题。产业强则城市强。为此,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产业强市”的口号,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

    而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在助推“产业强市”,推动镇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可见,加大自身供给侧改革力度,能突破金融发展“常态”,是金融助推“产业强市”的关键。想要突破 “常态”,实现“超常规”发展,我们认为,要紧抓“破”“立”“改”三个关键字。

    一、大胆“破”局限

    首先,我们要正视银行业在当前的发展中存在的局限。

    一是结构性局限。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需求的错配。例如:金融业态以间接融资为主,在间接融资中,又以大中型银行为主体,并且商业银行内部的制度政策安排、技术能力、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在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下,银行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于大企业、国有企业、政府项目、房地产领域,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支持不够。

    二是服务局限。首先是新型服务主体发挥发展滞后,如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发展缓慢;其次是服务方式粗放,仍以规模扩张、“垒大户”为主,精细化、差异化服务不够。

    三是战略局限。由于上述两种缺陷,导致银行业中少部分个体过于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和策略,缺少对市场化和公司治理、产品和服务模式、内部运营管理、融资模式、数字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方面的敏锐感知和长远规划,从而陷入“战略陷阱”,即每一局都能赢,每一个短期都能得分,从而导致越来越适应当下的稳定环境,而忽略不断变化的时代,最终被时代淘汰。

    基于上述局限,我们要紧抓一个“破”字,即实现思想上的“破冰”,战略上的“破局”,“击破”主要矛盾,“突破”发展瓶颈。

    二、坚决“立”方向

    破而后立。基于对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的深入剖析,我们需要迅速确立方向和站位,夯实改革发展根基。

    一是要确立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指的是金融供给的方向。首先,要增加有效、创新的机构及资金供给。去年,我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7.5亿元、投资债券11亿元、债券融资计划12亿元,共计40.5亿元,落地全国首单财产信托增进型债权融资计划,为企业注入发展动能。其次,要破除和减少无效的、低效的金融供给。把有限的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僵尸企业中逐渐减少,甚至退出,使信贷资源用到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及小微企业中去。近年来,我行不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仅去年一年,制造业贷款新增27亿元;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新增4亿元;聚焦高新技术企业,授信覆盖率超过28%,授信新增超28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清降逾期30天以上不良贷款超5亿元。再者,要提高金融供给对金融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根据不同的金融需求,“量体裁衣”,推出有特色的、有差异的甚至是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在深入研究政策、分析镇江本地企业特点的基础上,我行创新推出了“冠军贷”“绿色创新投资基金”等产品,为先进制造企业、绿色环保企业提供金融支撑。目前,我行与61户冠军企业建立授信合作关系,授信余额超43亿元;全国首单“绿色创新投资”也在上月顺利投放。

    二是要确立两个站位。首先,要“坚守本位”,积极支持区域重大战略。一直以来,我行紧跟市委发展脚步,积极响应“产业强市”口号,围绕特色高端产业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支持“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发展,改变路径依赖,做到“脱虚向实”。(截至2018年末,我行贷款余额341亿元,比年初新增95亿元,其中对公实贷余额232亿元,较18年初新增63亿元。)2019年初,在镇央(国)企合作联盟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市委市政府加快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务实举措,也给银行业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我行作为联盟副理事长,将进一步加大对央(国)企及其他优秀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其次,要“高点定位”,紧跟国家、省、市政策指引。2018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要全力服务民营企业。银行业要以产品为先导、以体系做保障,主动了解企业需求,解决民营企业“成长”的烦恼。为此,江苏银行快速响应,迅速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的20条政策,从政策支持、产品支撑、资源倾斜、降低成本等方面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同时我行紧跟国家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普惠口径小微企业、三农、科技金融等重点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为更好地确立站位,提高服务实体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我行在总分支行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中,加大了对先进制造业、小微、民营等实体企业金融服务的考核权重,从体制机制上确保我行执行中央、省、市发展战略不偏移。

    三、科学“改”举措

    立则能改。有了方向的指引,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优化发展举措,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发挥创新创造能力,保持金融的前瞻性、能动性、科学性。

    一是将科技创新植入金融发展的“基因”。中国央行金融科技委员会2019年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合理应用,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推动金融科技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为此,作为银行业,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信贷流程和客户评价模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服务的效率、纾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以我行为例,我行运用e注册”“e账户”“链e融”“跨境e点通”等丰富的线上产品及工具服务企业发展全过程;通过江苏银行智能管家——“筋斗云”系统,筛数据抓关键,及时掌握企业动向,实时优化服务方案。未来,我行将积极研发更多的金融科技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是将服务创新融入金融发展的“血脉”。一方面,坚持做到一个“快”字。这里有个概念叫“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个概念是近几年各行政机构一致在贯彻落实的。而作为银行业,在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深化自身改革方面,也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多方式降低企业时间成本。一是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启用“绿色通道”,挖掘内部动能,提高项目审核质效。二是严格按照人行“两个不减、两个加强”(即企业开户便利度不减、风险防控能力不减,优化企业账户服务要加强、账户管理要加强)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工作,不断强化账户管理职责。三是不断优化开户环境,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坚决做到一个“好”字。我行近期的发展目标是“打造区域最佳客户体验银行”。其实这应该是我们各家银行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从本质上提升客户体验,我认为,大型银行应发挥产品覆盖全、技术投入强、历史沉淀厚的优势,而如我行一类的中小型银行则应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体制机制活、项目落地快的优势,精准定制服务方案,精准挖掘企业需求,精准配置资源,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当然,精准的金融服务是建立在深入细化的行业调研基础上的。因此强化银行从业人员调研分析能力,提高细分产业营销指引制定水平也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

    三是将模式创新嵌入金融发展的“灵魂”。首先,是客户管理模式的创新。客户管理是每家银行都在不断探索的课题。目前,我行正在积极尝试两种客户管理模式,一种是“集约管理”模式。分行特别成立重客部,将重点客户上收管理,强化分支行联动,高度重视战略客户关系管理,精准服务、把握细节,弥补以往重点客户服务中的不足。另一种是“共同成长”模式。把产业培育好,关键是把企业家队伍培养好。为此,我行成立了“圆融企业家学院”,为企业家提供学习、成长、交流的空间,在帮助客户成长的同时与客户共同成长。

    其次,是合作平台的创新。在今年的全市金融支持产业强市政银企对接会上,张叶飞市长强调:“大家要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同舟共济,不断开拓政银企合作新局面。”政银企合作要进一步把握时机、找准方向、注重成效,在沟通平台搭建、合作模式探索上下功夫。过去,更多的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去年,我行在政银企合作上进行了一次积极尝试,在镇江市政府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政银企合作恳谈会,并在各辖市区推广该模式。“政府、银行共同搭台,政银企三方各展风采”的新平台,让企业能够更好地表达自身需求,银行能够制定更加完善的服务方案,政府能够更深入的制定、宣导政策举措。政银企三方联动合作、互通互信,是实现“产业强市”的基础。同时,我行充分利用江苏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这一创新平台,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精准触达客户现场。目前,我行对该平台的使用量为全市第一。

    再次,是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实现金融助推“产业强市”的功能,首先要确保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通过内部流程改造,向管理要效率。最近,我行在试行一个概念,叫“敏捷型”组织。这种不受传统组织框架约束的,以“任务”为核心的松散型组织目前在前面提到的“重客管理”工作中运用。“敏捷型”组织的打造是我行在内部流程优化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目的就是打通部门间沟通的壁垒,减少不必要的协调、汇报、申请,让命令传达、任务执行、上下沟通更加顺畅,提高工作质效。另一方面,通过创新风险管控形式,筑堤坝固根基。自身的健康发展是充分发挥金融之力的基础。加强清欠降逾力度、加大风险管控力度等都是保证银行业良性发展的重中之重。除传统的风险防控手段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提升风险态势感知和技防能力。比如,我行的“大数据风控月光宝盒”,就是运用大数据实现黑名单管理、贷前审查、贷后评议、预警、反欺诈、评级评分等多项风控功能。

    希望通过政银企三方的共同努力,通过金融业的携手并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开创出一条既具有镇江地方特色,又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金融助推“产业强市”之路。

江苏银行行长 邹宏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