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2017/8/29 隶属于:调研信息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环境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不和谐音符,银行不良资产出现裂变的趋势,已经成为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等不可忽视的一个敏感问题,直接影响到许多地区甚至经济要素相当活跃的地区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将成为直接导致银行业的利润出现严重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创造的氛围极不协调,它对信用环境的破坏力、经济发展的破坏力不可小觑。为此,本文拟就银行不良资产的性质、类型、构成等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里寻求控制、转化、处置的思路和方法。
一、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与哲学描述
(一)一般概念
银行不良资产,具体是指银行资产中通过贷款契约形式发放给受贷者(即将资金的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让渡给使用者)的资产出现逾期和利息无法支付的这部分资产。
银行不良资产统计指标的设计,是为了反映市场经济中由银行资金参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市场经营博弈过程的一种状态,是静止的反映银行资产的质量状况。数万亿计的贷款总量中,由于市场经济中受商品的质量、价格、销售、运输、货款回笼等和投资项目的运作、实施、完成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资产出现不良的可能性是必然的。只要是市场发挥作用,只要是市场经济一只无形的手发挥作用,只要是资金通过银行贷(借)款的方式进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物资流通过程,就存在逾期或者无法偿还和支付利息的可能性,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贷款发放的终身伴侣,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现实性。
(二)哲学思考的价值观、方法论描述
客观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存在,客观存在的复杂性也反映着意识的多样性。当人们了解到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现实性时就必须用客观的、辨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它,允许它的存在,上百年的银行经营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银行在如何防范和控制它的无限裂变中也建立和设计了相对应的许多制度和规定,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对策,同样在得到了惨痛的教训中不断进行反思;市场在变、经营方式在变、经营的评价标准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人们要与时具进的改革创新思维。
由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人的认识往往滞后于事物的前行过程,对于一些出现的经济现象诸如不良资产(此处专指逾期贷款及欠息的资产),表象上看比较简单,就是一些硬邦邦、冷冰冰的数字,实际上人们对于其本质反映和形成原因的复杂性等未必实实在在的、全面的了解,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方式的不断变化,银行不良资产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往往在银行不良资产的错综复杂、眼花缭乱的现象面前显得忧心忡忡,无所适从,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
质量互变规律的一般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质是同一事物即银行不良资产区别于银行正常贷款的内在规定性;银行不良资产通过无法偿还贷款和支付利息的统计属性表现出它的质。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发展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十分关注和严格考核的银行不良资产(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就是量在绝对数与相对数的两种反映方式。
同质的事物有不同的量,在一定范围内,量变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事物量的规定性也是多方面的,事物有内涵的量、外延的量。质和量的关系表现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体现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如何把握银行不良资产的余额(总量控制)和不良率的度是各商业银行、各级政府、各级监管部门、相关企业必须共同面对的、必须认真研究的、事关国家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重大经济金融课题。
二、银行不良资产客观存在的环境分析
(一)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硬环境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构调整和强化节能减排。
国民经济在进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调整期,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企业和行业实行限制和强制退出的政策措施,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这部分企业的经营转型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必然也会产生行业内的重新洗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也是国家宁可经济适当减速调整,也要保证减排降耗,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决心。这对于涉及的相关企业和行业都是致命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与此相关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集群的生存和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不可避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构调整永远都是攸关部分企业生存和产生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性因素之一。
2.市场投资主体的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后,进一步加大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氛围,推出扩大了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行业范围,进一步缩小了国家除控制的关乎重大国家安全、重要国计民生的行业范围外,国家主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加大投资外,民间资本将逐步成为投资主体。这将对进入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资金是更慎重,追逐高额利润的欲望更强烈,更热衷于资本市场、财富理财、行业基金、民间借贷,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导致出现虚拟的资金市场、带有很大泡沫的虚假的资金流量足以扰乱人们对某一企业、公司、集团甚至某个行业经济运行的正确判断,也是产业经济链条中出现终极现金流不足的因素之一。
3.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
在国家主动调减经济增速和市场营销整体的热中不旺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的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景气现状,直接导致外贸市场不同类型的企业订单下降,出口贸易减少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压力,也给许多与之配套的产品链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压力,三股“寒流”的叠加导致了资金的流动自然进入了休眠的状态。
(二)银行不良资产存在的软环境分析
1.借款人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
近几年由于许多企业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顾自身的经济资源和债务承受能力,盲目铺摊子,超负荷上项目,资金出现了严重问题,为了继续生存,糊一阵,挡一下,甚至出现不计成本不懈重金借入资金或者获得贷款,在借款之初不问利率高低,利息多少只要骗到钱,就压杆儿不想还;在社会上不是坚守信用底线,而是向欠债不还的老赖攀比,几百万、数千万贷款到期欠债不还,还逍遥自在,享受奢糜生活,资金在体外、亲属、属下的个人卡内循环,具有隐蔽性,这种法人、老板已经丧失了良好的社会道德底线,极端的被追债逼的喘不过气来的就跑路,虽然是少数,但是这种反面形象的危害性不可低估,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普遍性,它就好比瘟疫在慢慢侵蚀着社会经济健康的躯体,诚实守信受到严重颠覆,极大的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与建设和谐社会、宣传公民诚实守信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中国梦是格格不入的。
2.企业财务信息失真。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重要信息尚未建立数据共享体系,有相当一些企业公司在向有关部门报送各类企业信息报表时不是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相关信息,而是根据需要向不同的部门通过主观的意志而不是客观真实的编制企业财务等相关报表,怎么能通过审查就怎么编,出现做一套、两套甚至数套账,以应对不同部门的需要,为达到不同目的而人为“制造”;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如果管理部门、相关需要提供财务报表进行审核的部门等工作又不细不实,只求报表形式的合规,那将后患无穷,由失真的财务信息而得出的判断并为之作出的决策结果可想而知。
3.企业连环担保的怪圈。
由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负债率高的企业出现资金紧缺是很正常的情况,有些企业往往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或者地方政府出面协调通过生产经营相对比较好的企业进行担保,有的在关联企业圈内寻找担保企业。比如A企业替B企业进行担保,B企业又替C企业担保,循环后又出现C企业与A企业担保等,虽然在贷款的担保抵押形式上符合了程序要求,一时解决了续贷或者是转贷的问题,但是出现循环担保是无法获得最终不良资产清偿的,银行的资产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相关企业也会陷入司法程序中,往往会拖累甚至拖死一批企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塌方式的打击,由此引起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4.多家商业银行的过度营销。
在全面放开的金融市场上,不同形式、不同成分、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是广大企业寻求金融合作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在企业选择合作银行的同时,银行也在考察和选择哪些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客户。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数家银行争抢某一个大客户、好客户的情形经常发生,但是某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企业负债真实情况在企业刻意隐瞒下有时未必能够了解的很全面,包括牵涉到担保、司法诉讼等,不经意间A银行刚刚清收了到期贷款数千万,B银行又随时跟进,自以为营销到一个优质客户,市场占有率上去了,殊不知,只是抢到一个烂柿子,想甩也甩不掉。由于多家商业银行的过度营销,往往会出现对客户的选择上出现误判,导致客户的基础不稳,企业的忠诚度差,贡献度不高等,往往会给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5.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制约手段缺失。
银行与贷款企业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经营主体。银行本身对于贷款企业没有什么特殊控制手段,法律也没有赋予银行有什么特权。当贷款到期而企业又无力偿还和支付利息时,银行首先考虑帮助企业框算近期的资金回笼以及能够调度的资金,部分或者分期偿还到期贷款本息,这些也无法实现时只能处置抵押物或者就是起诉,通过打官司,进行追讨,维护自身的资产权益。其实有些情况下,企业如果与银行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可以比较好的处理贷款到期偿还本息的工作,这也是被大量的成功案例所证实的带有普遍性的经验。但是有部分企业采取不合作不配合的蛮横态度,认为你银行对我(企业)没有什么手段可以控制我,要么你银行给我想办法通融解决,反正我没有钱,将银企关系拖入了死胡同;要么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躺到底,等待法院给予破产清偿的判决。
三、“十问”破解不良资产魔咒的方法
当前针对银行不良资产爆发式增加,从银行贷款的发放源头和贷款全程来分析其中不良贷款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十个为什么,从中找到和破解不良资产魔咒的方法。
1.为什么到形成贷款不良时才发现企业申请贷款时所上报相关的资料、报表是不真实的,甚至贷款用途也是虚假的,而经过管户经理、公司部门主管、分管行长、信贷审批中心经理审查、主管审核、领导签批过程中,哪些环节出现了失误(材料审核因素)。
2.为什么贷款公司在出现资产不良之前,有无释放哪些资金财务信号,反映出有可能会出现正常贷款转化为不良资产,做了哪些补救、提醒和预案(不良征兆控制因素)。
3.为什么一旦贷款资金进入企业生产过程或者进入公司流动资金池里就无法了解和控制这部分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走向和状态(贷款资金控制因素)。
4.为什么到企业出现了贷款不良时,才发现企业的产品市场销售受阻,市场不旺,销售价格下降,出现市场疲软或者产品存在某种缺陷,达不到产品项目可行性报告中预计的经营业绩,其中有市场重大政策的调整、国家行业政策的变化或者进口产品的冲击,或者对民众健康有不利影响,或者...有许多不确定性原因(市场政策因素)。
5.为什么贷款进入企业后,管户经理对涉贷实体基本的、真实的经营运作情况了解不多、不全,甚至就只知道放贷,赖得了解企业的市场经营情况,平时也不做好贷款企业的功课,不深入企业财务部门、产品研发、生产车间、成品仓库、企业销售部门等实地查看,通过听、看,通过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和判断(贷款管理因素)。
6.为什么在企业申请贷款时或申请贷款后企业出现了随意担保或因诉讼缠身而身陷面临企业生死存亡之境,而贷款银行还蒙在鼓里,出现“担保门”、“诉讼门”的尴尬境地(信息不全因素)。
7.为什么该公司法人在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链断裂之时,对于银行的债务具有偿还责任的企业老板逃避企业应该承担的还款责任而跑路,一走了之,贷款前对公司法人的信用是否经过走访了解和相关信用指标的审查,是信贷条口人员工作不到位,责任心不强;还是带有个人情感、好恶,甚至还是团团伙伙,称兄道弟(法人信用因素)。
8.为什么等到该经济实体出现严重的、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企业已无法继续经营之时,相关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不出手给于救助?是什么压垮企业正常运营的最后一根稻草(政府行政因素)。
9.为什么通过质押的或者担保的贷款仍然会出现信贷资产的裂变,对质押品的评估的处置环节中哪些不能保全到位或者拍卖追偿到位,通过担保的而又出现贷款不良的,到追索偿债时,才发现担保是无效的,或者是无法执行的(质押担保因素)。
10.为什么当银行不良“双标”(余额、不良率)出现不断上升时,贷款管理和考核不进行切实符合实际的分析和调整,而是简单下达控制指标作为死命令,导致部分基层行为了“严防死守”而出现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违规变通,更有甚者干脆不再放贷、惜贷、抽贷,应该支持的也不扶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贷款考核因素)。
以上这十个为什么是我们在正常贷款蜕变为不良贷款时必须进行认真分析、认真研究的内容,必须通过深入思考来分析每一笔不良贷款产生的不同原因,通过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从普遍性的共性存在中寻找不良贷款产生的特殊性原因;对于具体的某一笔不良资产应该从它产生发展的矛盾性中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分哪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明确哪些是可转化的积极因素,哪些是阻碍转化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认识论的主观能动性,下大气力进行银行不良资产的转化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出真知。
四、从哲学思考中寻求变革创新,控制和转化银行不良资产
我们知道对待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观点、看法都是存在着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正是哲学思考中给我们提供的红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就是事物内在的必然性;同时哲学思考中告知人们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物体,事物的差异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带有普遍性的原理,我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的解决路径时,既要考虑矛盾的普遍性及共性,又要研究并从矛盾的特殊性及个性入手;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要探究外延量级对本质的影响。
每一笔银行不良资产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而美丽的”故事,既有纵向到底的清晰,又有横向不到边的模糊;既有自然的、社会的、行政的、市场的客观原因,又有人为的“主观故意”不作为,乱作为,误作为的无奈。人们经常都讲办法总比困难多,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效果,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当然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唯有创新才是解决事物发展矛盾的不竭源泉。这就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引的方向。
(一)充分运用操作技术处理,从银行经营层面的得失和研究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来探索对不良资产的拯救路径
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操作技术处理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转化、转贷、企业或贷款重组、主体替换、核销、出售、以物抵贷、借新还旧、A借B还、资产变现、应收账款催收等等变通方式,使将不良资产转化为正常的资产(贷款)。但是任何操作技术处理都不是单一技术手段,往往通过两种或者多种方式,打出组合拳,才能做到对不良资产的拯救。
为了延缓不良资产的发生,有的银行协助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并协商通过银行来购买公司债所获得的资金来归还银行贷款,通过事先约定,企业发债,银行来买,最后拿钱还贷款,这样在债券期限内有一定缓冲,在不良资产发生的时间上进行推迟;有的银行根据有些公司的实际,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相互关系的影响,由子借母还,或者母借子还,最主要是看公司经营的状态进入到哪一个阶段,是否必须实施破产重整以及时效性、可能性,通过重组承债人及制定重组方案,选择合适的重整项目承接人,如果涉及多家银行,主债银行可发起银团参与企业重整提供贷款,贷款额度为不超过原贷款本金,银团贷款在重整过程中将全额用于清偿原贷款本金。有的银行选择不同的公司类型,通过战略合作重组,由主办银行主动协调,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同时企业申请银政企联合授信,并监督企业将按期还息,通过逐步走出目前的经营困境来化解不良资产。以上只是介绍几种转化的技术方法,其实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有可能即将成为不良资产贷款,都可以通过解析、分拆找到不发生或者延缓发生的办法,关键是要看在现实工作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暂时不具备条件,或者是要通过努力创造条件来实施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二)银行加快拨备覆盖率
在资本充足许可的情况下,加大不良贷款核销额,通过利润消化不良资产(贷款),也是金融业通行的做法,但不能直接影响当年的银行抗经营风险的能力。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累计核销不良贷款数千亿元,数额是巨大的,一是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积累,有相当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在近几年出现类似井喷的状况,也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利润的下滑,拨备覆盖率的下行空间进一步缩窄,对银行的经营产生强大的风险压力。
(三)推进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
从国有控股公司和重大民生基础项目工程入手,创新不良资产转化模式,但要防止限制行业和人为经营管理恶化而搭便车。
处置不良资产(贷款)还可以把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组合起来,让银行参与到企业投资并购、重组,把原本无效的社会资源通过重组整合提升其社会效益。部分国有股份银行正在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尝试,这有利于银行从被动持有资产向资产交易方向转型,通过不同形式的资产经营提高银行整体收益,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显。发行规模随着市场反映良好而有望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发行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这将对改善银行不良资产结构和控制、转化银行不良资产将起到明显的积极信号,在银行业利润增长压力加大之际,不良资产证券化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节省拨备和资本要求的一个新途径。商业银行能够根据不同的“交易”类型和场景重构商业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资产经营提高银行整体收益,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更高、更加专业、全面的服务。
(四)要充分发挥法律、司法的规范经济金融行为的强制作用
通过法律的威慑力来遏制企业老赖的不守信用的不道德行为,加速推进不良资产诉讼清收。但一定要实施社会主义人性化的、救死扶伤式打压极少数,激活一大片。
在对不良资产处置、银行坏账进行清算时,必须借助于法律的强制手段,特别是对于有些企业还有偿还能力或者部分偿还能力时但又不愿偿还、不肯偿还的情况,只有通过法院诉讼程序来维护银行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减少资产损失,积极与法院沟通、协调,在提高诉讼时效和创新诉讼方式上进行尝试和努力,特别是对于那些老赖要通过公布失信黑名单、大数据监控跟踪,在限制出国、交通、旅游、高档消费、子女教育、疾病医疗等方面进行穷追猛打,不给这些老赖以负债逍遥式的存在;在治理逃避银行债务的问题上,也要发洪荒之力,敲山震虎之功。在方法上、手段上、观念上、模式上进行创新,使之成为清收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渠道。
(五)发挥互联网优势,将不良资产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置
要选择次主融资(非主流)消费金融方式,追讨、催收不良资产。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互联网也成为处置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平台,它可以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私营和外国资产管理公司一并成为不良资产处置行列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着庞大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整合资产处置与资产清收,实现一站式处理,提高催收效率,扩大辐射范围,最大程度做到将不良资产变废为宝。
五、结论和建议
从理论上说,控制、转化和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有无数种,关键在于政策上是否可行,法律诉讼上是否可行,办法和措施是否可行,市场操作上是否可行,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时必须遵守三个有利于原则:
1.要有利于银行不良资产质量转变,尽一切可能将资产损失降到最低或者是零损失,使不良率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并进入合理的允许区间。
2.要有利于产生不良资产的企业能通过不良资产的处置,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能轻装上阵、起死回生、重振旗鼓,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只要企业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与地方政府共同携手帮助企业,决不放弃。减少和扭转因企业破产、个人失业对社会的震荡,维护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
3.要有利于国家供给侧结构的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尽可能的发挥效能最大化,积极拉动和推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转型,走上改革创新之路。
针对目前的不良资产不断蔓延的趋势,要把遏制和消化不良资产的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来考量。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银行监管部门、金融研究部门、经济金融高等院校要结合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状况,参与到对解剖银行不良资产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不良资产爆发式增长的原因,在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分企业规模的前提下,将选取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次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略干个不良资产的经济实体样本,抽丝剥茧,深入进行剖析,运用科学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产生的原因、预防的措施、转化的途径。金融的科学研究要为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服务,在信贷资金比较充裕的前提下,在贷款的期限和利率的形式上作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尽可能的与企业产品销售周期相吻合,使企业更好地度过现金流的困难期,减轻因贷款还款期限较短而增加还款成本,为广大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明径支招;加强对不良资产转化的行为科学研究,结合中国国情和全球金融治理的、适应我国实际的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要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总结和归纳出经验和教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良方,为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提供进行贷款政策的调整,只有始终的坚定的追随中国创新经济的步伐,才能有不断控制、消化银行不良资产的春天,这也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才能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行镇江分行 王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