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发布:2017/4/17 隶属于:调研信息
声誉风险防范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近年来,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对银行业的负面报道呈逐年上升态势,银行产品、银行服务均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都会带来“热炒”,影响银行声誉。如何快速处置舆情,及时化解声誉风险,笔者认为,应从防范入手,构筑员工、条线、管理部门三道防线,形成多层防范体系,有效控制舆情的发生、发展。
一、基层行舆情管理的现状
(一)流程系统。从目前已发生的负面舆情看,有关银行卡被盗、ATM机吞钞、存单变“保单”以及理财产品亏损、系统出错乱扣费、银行代理保险不兑现承诺以及服务等负面舆情重复发生。如部分分行系统屡次出现扣费错误问题,造成客户对银行系统安全的质疑;如系统参数设置错误,导致部分客户账户被清零,公积金缴费系统出现问题,致使账户被重复扣费。诸如此类的情况屡屡被媒体曝光,如果在第一次出问题后就对系统进行优化维护,后面重复的问题是不会发生的。
(二)员工应对。银行产品和服务时时刻刻都在被客户体验和使用着,难免会出现客户投诉和各种突发情况。有些基层网点负责人及员工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当,有的态度过于生硬,遭到客户投诉后被媒体曝光。如媒体曾多次报道某行停办存折的问题,实际上,该行并没有完全停办存折,但由于一些网点员工不做解释或解释不到位,被客户误认为强制停办存折,导致诉诸媒体。
(三)沟通机制。声誉风险作为次生风险,是从其他各类风险衍生而来的。有效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上下左右的相互沟通,快速反应,建立起通畅的信息反馈机制和高效的沟通协同机制。但目前这种机制还不完善,出现舆情,相关人员反应迟缓,直到媒体报道了,基层分行管理部门才知晓,影响了提前预判和有效处置。
(四)媒体维护。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趋势,媒体关系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媒体关系维护上,目前仅停留在表层,存在日常维护力度不够、层次不高、手段单一的问题,对于一些反复报道我行负面的媒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舆情多发、频发。
(五)舆情处置。由于有零媒体负面报道的要求,在应对媒体时往往习惯于运用各种渠道对负面报道进行“打压”,对媒体采访采取避而不见的做法,缺乏主动应对的能力,这就在媒体应对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尴尬境地。此外,遇到媒体采访和暗访时,部分员工由于缺乏相关的应对技巧,要么简单地谢绝采访,失去了话语权,要么应对不当,被媒体抓住把柄,大肆炒作。
二、防范舆情风险的建议
一是把好风险源头。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从细节入手,对业务流程加以改进和优化,提升服务效率;特别是在旺季期间,面对较大的客流量,在做好电子银行业务分流的同时,根据业务高峰时段的需要,增加服务窗口,落实弹性排班制度;大堂的服务要确保跟进与到位,做好客户分流与情绪安抚工作。在积极倡导提升服务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的同时,防止服务的教条化和模式化,当统一的服务规范遭遇特殊个案时,应当站在客户的立场,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灵活调整服务方式方法,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在应对客户纠纷方面,网点和员工要以积极改进的态度,耐心解释,依法合规,尽量第一时间予以平息。如果真是银行的问题,不要回避,该道歉的要立即道歉,该认错的要立即认错。在工作中,柜台员工经常会遇到因客户对我行的制度、产品、政策不了解和不理解等产生的投诉,有的投诉不一定合理。如近期的代理保险投诉,客户在购买保险时在协议书上签过字,保险公司也进行了回访,结果几年后客户因收益未达预期便要求退保,你不退他就投诉。跟媒体讲银行是骗子。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仍要热情接待,把问题解释清楚,千万不能简单化处理,更不能得理不饶人,避免因言语不当而引发新的矛盾。
二是把好处置流程。应对负面舆情时,媒体往往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银行则通常处于劣势,这就更需要根据事件发展态势和自身定位制定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在媒体应对方面,应积极寻找规律,对出现的舆情要敢于直面,提高自身应对媒体、处理舆情的能力。记者前来采访,首先要真诚接待,不能避而不见;其次要有效沟通,了解其真实的采访意图,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沟通,争取媒体的理解和谅解;三要及时报告,按规定路线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四要善于处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妥善处理采访事宜,包括每一个员工要强化程序意识和纪律意识,严格按照上级行确定的媒体应对策略进行处理,统一口径,而不是简单敷衍或信口开河。
三是把好头道防线。研究发现,60%的声誉危机为积发型,声誉风险事件从酝酿、发展、发生必然要经历一段时间,如果能够引起充分重视、及时有效处置,构筑全行员工、职能部门和声誉风险管理部门三道防线,就能够将潜在声誉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基层网点既是营销和服务的一线,也是防范声誉风险的头道关口。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前台员工声誉风险意识的培育,锻炼灵敏的嗅觉,对可能形成声誉风险的事件主动防范规避;另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声誉风险事件的成因分析,制定细化的处置预案,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够提前预判,快速响应,妥善化解。
(建行镇江分行办公室 吴卫平)
上一则:小草菇托起致富大产业
下一则:基层网点反洗钱工作探析